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考前必背
2021-09-02 18:15:0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③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④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原因是:
*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11月、12月,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3)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客观上就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所以五四运动成为了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③五四运动的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袖(先驱者和擎旗人)。其代表为李大钊、陈独秀。
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主体部分)。其代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②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③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民主与科学的内涵扩大。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第二,推进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第三,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
②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旧式农民革命,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①中国共产党*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第二,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第三,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第四,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以陈独秀为书记。
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优点:一方面,思想基础好。中国共产党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另一方面,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不足: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同时,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理想和zui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由此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①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首先,中共二大*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其次,中共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2)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①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毛泽东对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予以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②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③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①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②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③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④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3)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①大革命的失败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他的立场就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变为新右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同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zui终失败。
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团、汪精卫*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第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第三,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③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其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zui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证。
4.大革命的意义
首先,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其次,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zui后,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改易旗帜”,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①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②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二是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三是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第二,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内容是:
首先,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其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再次,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第三,三大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同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同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总之,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①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②土地革命
*一,《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土地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二,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坚决开展反对贪污腐化等的斗争。
②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分别是:
*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③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是:
*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左”倾错误zui大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2)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重大决策。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为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提供了zui重要的*证。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也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党和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错误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损害党的事业,损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又从反面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到遵义会议的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使自己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从而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坚持下来并推向前进的。
遵义会议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证。
(3)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4)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第二,军事路线的拨乱反正。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第三,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开端。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110万平方公里全部沦陷,进入日本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32年日本扶植了“满洲国”,1934年改称“满洲帝国”)。
1935年日本又策动华北五省(冀、察、绥、晋、鲁)二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扶持傀儡政权,制造了“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南郊宛平城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抗战后期,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zui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zui终遭到彻底失败。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①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②1932年1月,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主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③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④1935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这就是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3)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放弃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所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承诺停止“剿共”、抗日救国。因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与*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5)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进行全民族抗战。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2)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①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②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针对当时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文章阐述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zui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zui后胜利的zui关键的阶段。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①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第三,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①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具体表现有:*一,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第二,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第三,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②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
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一,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第二,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第三,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①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等还专门通过有关保障人权的条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岀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毛泽东在回答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历史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时讲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②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对发动全面族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重要的作用,但只能缓和阶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是不彻底的,没有真正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
③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的提出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国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毛泽东等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关系及中共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8)延安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zui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集中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9)中共七大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题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一次完全胜利。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第三,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但是国民党统治*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所以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团的既定方针。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于8月14日至23日不足10天的时间里,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于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当局进行国共和谈。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并在合适时机召开政协会议。
②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
政协的上述**及其他**,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zui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zui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4)两个中国之命运
①三种政治力量与三种不同建国方案
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团。战后国民党统治*团主张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三条道路”是指: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民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的原因: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方案行不通的原因: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zui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①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①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②意义
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一种是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另一种是削弱封建剥削,即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中国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②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①筹建新中国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包括:
*一,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在国民党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解决剩下的10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3种。
第二,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第四,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做出不给党的*导者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列等有关规定。在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把进北平比作“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②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①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第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②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下一篇: 考研政治: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