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研必备的1000题知识盘点(一)
2022-09-17 12:49:11
政治考研必备的1000题知识盘点(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2、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要创立马克思主义,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要求。
4、 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5、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著作是:《神圣家族》。
6、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7、 《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8、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 “哲学史宛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11、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6、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7、 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对同一张肖像的两种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8、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9、 毕加索画一头公牛,他画的第一幅公牛十分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但他并不满足,又相继画了十次。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练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看到这幅画的人依然可以轻易地看出这是一头公牛。以上事例说明: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20、传统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早已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不少拥有清晰评估标准、可衡量工作业绩的职业将面临机器换人的可能。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这说明: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
21、“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22、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人类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3、 安慰剂效应说明: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4、 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十分强调运动变化,他的哲学被称为“变的哲学”,在柏格森看来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动作。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5、 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北极星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的北极星会被新的更靠近北天极的恒星取代。说明了: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6、 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7、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28通过光存储技术让光“慢下来”甚至“停留下来”给我们的启示是: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29、 同样的时间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时间观,这是因为:人对时间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3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31、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
3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3、 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34、 从哲学上讲,“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5、 民间有一种迷信说法叫作,“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36、 以人工方式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这说明:人们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37、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
38、 “一鲸落,万物生”的现象说明: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具有普遍且多样的联系。
39、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40、 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41、 冠军是拼出来的,也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有强大的对手才有更优秀的自己。这一事例说明: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42、 区块链这一概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一些打着区块链旗号的“炒币”事件给这一新技术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监管,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继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后的又一项颠覆性技术。以上材料说明: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3、 有人存在模糊认识: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那为什么还要本土化呢?好像提本土化就是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有人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要经过一番改造才能发挥作用,那就说明马克思主义本来不具有普遍真理性,否则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用?从哲学上讲,这两种看法的错误在于没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4、 《百喻经》中有一则典故:有个人十分饥饿,就去买饼子吃,他一连吃了六个饼子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说:“前面的六个饼子是多吃的,吃了一点没有用,我只吃这半个饼就饱了。如果早知如此,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这个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5、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46、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47、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底线是指:度的关节点。
48、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49、 燃素说虽然被推翻,但其实验成果表述被颠倒过来,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行的化学语言,因此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这说明: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50、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哲学上,这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51、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么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这句话强调: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52、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现象。
53、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4、 以下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摩擦生热。
55、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使社会进一步稳定;社会进一步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使民生改善。从因果联系来看,这说明: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
5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57、 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58、 可能性有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之分,以下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是:大海捞针。
59、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探月梦相继实现,以前在古老传说中才会有的情形都成为了现实。这对我们在哲学上的启示是:一个事物只要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
60、 “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这段话表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
61、 水葫芦,也叫水浮莲,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中国。后被用作家畜尤其是猪的饲料,从而得到大面积推广,结果导致繁殖过量抢占水面从而影响航运、窒息鱼类的问题。这说明: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2、从哲学上讲,“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句话体现的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3、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抽象。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64、 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
65、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自觉能动性。
6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实践主体的能力既包括自然能力也包括精神能力。
67、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6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
69、 从哲学上讲,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因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0、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时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这段话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1、 天空繁星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这说明: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72、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禾下乘凉梦”。现如今已经成真,说明了: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73、 近年来,为了向更多人更好地传播科学、艺术、文化等知识,很多地方把博物馆搬到了线上,借助技术手段,让知识可感、可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览者可以与展品零距离接触。线上博物馆的发展说明: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
7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76、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性。
77、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这一事实所蕴含的哲理是:人的感觉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7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79、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强调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是因为: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作用。
80、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81、 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这种认识的变化说明: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82、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83、 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失败的实验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是因为: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4、 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表述而这一规律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85、 虽然关于霍金辐射的理论已经被全球物理学家普遍接受,也让物理学家更加重视研究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融合,但霍金辐射还没有被观测到,也就是说霍金辐射理论还没有被证实,这也是霍金没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说明: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86、 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表现为实践的精神。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归根到底也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87、 以下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的区别的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88、 对于真理,不能说“它对谁来说是真理”;对于价值,则必须说“它对谁来说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
89、 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客观事物不会与人构成价值关系,对人也不具有现实的价值。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客体,掌握了它们的属性,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把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这说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90、 所谓“人造太阳”,是指在地球上建造一套核聚变装置,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一旦达到目标,人类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聚变能的应用。人们对“人造太阳”的研发说明: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诰世界。
91、 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92、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活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上一篇: 考研政治还没开始?掌握这些要点还不算晚!
下一篇: 考研政治知识点解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