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考研,四川考研培训机构

  • 考研辅导杰出品牌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中国教育史考研备考 ——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2021-09-03 14:58:45
今天成都海文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的相关复习内容,一起看看吧。
 
一、察举制度
(一)察举制的建立与发展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这是察举制制度的正式开端。汉武帝时,察举制开始制度化;一是设立常科,二是确立察举责任制。
 
(二)察举科目
一类是常科,如孝廉为岁举,茂才(秀才)在西汉为特举,东汉定为岁举;二是特举,如贤良方正科、明经科、童子科。
 
(三)察举方式
察举科目繁多,zui初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察举是否得人,还要经过考试,量才录用。在西汉,以荐举为主,考试只作区分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的科举不同,西汉末也有不经过考试而直接授官的。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时,尚书令左雄建议察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且要经严格考试。
 
(四)察举制的影响
 
二、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汉武帝时期,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董仲舒连对三策,史称《对贤良策》,由于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所以也被成为"天人三策"。
 
三大文教政策及具体方案:
一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即由政府兴办教育以培养贤才。
 
三是使"诸侯、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即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在人性问题上,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与"恶"两种可能性。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11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要使性成善,由"可能"变为"现实",必须通过教育,善是教育的结果。
 
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论,他把人性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ao)之性。"圣人之性"为上品;斗筲之性"为下品;"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他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三)论道德教育
董仲舒论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及相应的忠、孝、顺等道德观念。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概念。其目的是从理论上确证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和君臣父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
 
他认为处事应以正义、明道为行为动机及准则,而不应考虑功利得失。
 
具体的原则包括: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2."强勉行道"。
3."明于性情"。
4."必仁且智"。
5."重义轻利"。
 
三、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对谶(chen)纬神学的批判
王充,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论衡》与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有:1.天道自然,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而且万物都由元气构成。3.人死神灭。
 
王充对谶(chen)纬神学进行了批判与驳斥。王充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气"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元气而形成的。
 
他不承认神的意志的存在,认为一切自然灾异变怪,是"气"运单变化的结果,同社会人事毫无关系,也不是神的暗示。在教育上,王充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1.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二)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他把人性分为三种:一是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而是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三是无善无恶或善恶想混的人,是中人。王充肯定性可以变化,人性善可变恶,人性恶亦可变善,关键在于教育而不在于本性。
 
王充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他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鸿儒、文人、通人、儒生、文吏。把"鸿儒"当作理想的培养目标,因为"鸿儒:不仅遍读群书,而且"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在系统掌握现存知识的基础上,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能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创新知识。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次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三)论学习
1."见闻为"与"开心意"
 
2.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与"开心意"两个阶段,所谓的"见闻为",就是说,教育中首先你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独得感性知识,这是认识的zui根本的条件,但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即"开心意"。
 
3."效验"与"有证"
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的再好听再动人,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效验"的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他的言论行动。
 
4."问难"与"距师"
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对明显的错误,要敢于批判。"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