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考研必背考点汇总
2022-10-09 11:15:00
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普通心理学中的部分重要考点,这期学长为大家带来发展心理学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心理学的考研er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广义上包括种系的心理发展,在狭义上则指代个体发展心理学,包括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发展;以及动作、活动和言语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1.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普莱尔,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纪录整理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也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2.霍尔将儿童心理学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学》。
3.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做了研究。
4.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5.埃里克森在荣格的基础上将研究目标扩大至生命全程。
6.何林渥斯最先提出了要追求心理发展的全貌,并于1928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7.古德伊洛夫写出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超越何林渥斯的《发展心理学》,提出要注意整个一生,还要考虑下一代。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横断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横断设计主要研究较大的样本,可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从而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成本低、省时省力。
横断设计的缺点主要在:由于每个人只在时间点上接受检查,因此缺乏系统连续性,也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取样程序较为复杂,研究结果也可能受到代群效应的影响。
2.纵向设计: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设计。
纵向设计可以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从而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相比横断设计,纵向设计研究周期长,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无关变量较多,样本也比较容易流失。反复的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及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3.聚合交叉设计:一种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该设计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但其取样复杂,研究方法也较为繁琐。
4.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两类双胞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某一特质或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了解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公式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他是环境决定论的支持者,否认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同时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认为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这种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
五、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将可观察的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作应答性反应,把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作操作性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概率随之变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2.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3.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斯金纳建议用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六、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的基本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但却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日益增加的需要和欲望。
(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是意识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以一种现实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
(3)超我:位于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有三个作用:压制本我、监督自我和追求理想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从出生就产生了,自我形成于婴儿时期,超我形成于性器期即幼儿期。其中,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根据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能量力比多作用部位的不同,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2-18岁)。
口唇期的婴儿通过吸吮产生快感,口部是力比多释放的核心器官。肛门期的婴儿以排泄为快乐。前生殖器期男孩会出现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儿童性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停滞和退化。青春期个体会逐渐从与父母的关系中脱离,产生性冲动。
七、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1.婴儿期(0-2):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自身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获得自主感并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建立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点,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即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八、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影响观察者注意过程的因素:榜样行为的特征;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征。
(2)保持过程: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并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3)动作复现过程:复现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4)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班杜拉认为,强化提供了信息和诱因。除直接强化外,还提出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及其行为结果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指当行为达到自己设立的标准时,就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或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往往会注意什么时候的攻击性被强化,而对于被强化的模式便照常模仿。
(2)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3)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
(4)自我强化: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九、生态系统理论
1、微观系统
环境的最内层。是指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对传递社会文化最为直接。
2、中介系统
是指微观系统各成分间的联系。例如: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教育一致性的程度。
3、外层系统
是指个体虽未直接参与其中,但却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邻里社区、社会福利、父母职业和单位等。
4、宏观系统
环境的最外层。是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及别的文化资源。它不直接满足儿童的需要,但对较内层的各个环境系统提供支持。
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认为,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1.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一个是顺应。
2.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1)成熟
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成熟。儿童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有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发生的机能。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物理环境
是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3)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文化、文化教育、语言等,这些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环境、教育对心理发展水平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心理发展而已。
(4)平衡
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
3.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指的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2)同化
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和创新。
(3)顺应
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是质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同化和顺应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量变;后者是质变。
(4)平衡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但新达到的平衡只是暂时的,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4.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的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和运动在儿童心理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外部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其思维特点有:具体形象性、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思维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概念,其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达到运算的水平。思维开始具有可逆性、去集中化两个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此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已经开始接近成人。
十一、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这就使人们不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和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发展的实质及原因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标志: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是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
(3)学习的最佳期限
维果茨基认为,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
4.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提倡支架式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架的搭建;教师要不断获得学生发展的反馈,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倡导合作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是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5.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维果茨基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前半部分的考点就先为大家汇总整理到这里,大家结合自己的复习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哈。同学们有任何关于备考的相关问题欢迎随时在后台咨询我们哦~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上一篇: 艺术类考研论述题万能案例(二)
下一篇: 完美避坑,新传考研答题避坑指南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