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考研,四川考研培训机构

  • 考研辅导杰出品牌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新传考研每日一背(6月第4周)

2022-06-21 08:45:00


 

1.传播的偏向

哈罗德·伊尼斯在《帝国的传播》中提出了“传播的偏向”。

 

观点:社会中传播媒介的平衡和比例决定着文明的相对稳定,那么就信息的组织与控制而言,每一种媒介都有其偏向,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任何帝国和文明都要借助传播媒介保持时间上的持续或者空间上的扩展。

 

传播偏向理论可归结为三个关键词:

媒介——形成偏向的物质基础,其特性会催生相应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偏向的内涵;

权力——偏向的实质,即特定群体利用某种媒介传播某类文化进而垄断权力;

制衡——传播的时空平衡是帝国稳定和兴盛的基础。

 

在《帝国与传播》中,伊尼斯论述了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具有耐久的物理特性,羊皮纸、黏土和石头即为其例;倚重空间的媒介在耐久性方面比较逊色,但其质地轻便,如莎草纸等。

 

但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后,其特征会催生一种新的文化。偏向时间的媒介因其耐久性而催生了“固守传统的文化,它强调连续性,突出社会的黏合力,紧守神圣的信仰和道德传统”;偏向空间的媒介因其轻便性而催生了“强调地域扩张、中心对边缘控制的文化,其中世俗制度发达、宗教体制薄弱”。

 

2.传播适应理论

出处:1988年,贾尔斯(Howard Giles)博士完善了自己提出的传播适应理论。

 

定义:该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我们会试图调整传播方式以适应他人。其核心为:在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说话者有动机和目的,比如,运用言语策略去表示赞同或显示个性。出于这些动机,说话者使用的策略主要是言语同化与言语异化,这些语言手段分别用来缩小或拉大传播的距离。

 

三种表现形式:

同化(Convergence)现象。个体在不同的相互作用下改变他们的语言模式以适应他者。人们都有希望被喜欢、被肯定、被接纳的需求。能否满足他人的期望是影响我们是否趋同的重要因素。为了显示对交互环境中对他人的赞成,个体可能会表现出趋同的倾向。在传播过程中,适当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以适应对方的语言模式,有利于传播过程更好地进行。

异化(Divergence)现象。异化会发生在两个语言、文化等背景相异的群体间,其中一方会在谈话中着重强调与他们说话对象不相配的特质,以表示对其的不满或者反对。

保持(Maintenance)现象。发生在个体不改变特定交流行为或表现时。

 

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讨论个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其传播模式时,讨论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改变。

  

 

3.期望违背理论

出处:这个理论是由Judee K.Burgoon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定义:期望违规理论(EVT)是一种交流理论,它分析个人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违反社会规范和期望的行为。

期望违背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人们对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传播行为总是互相抱有期望;

(2)对这些期望的违背会唤起关注,进而接收者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彼此的关系或者违背的意义上。

(3)传播者的回报价值决定了对于模糊的传播行为的解释;

(4)传播者的回报价值也决定了行为如何被评估;

(5)违背价值受三方面因素影响:a)对行为的评估,b)行为是否符合期望,c)违背程度。

 

由此可见期望违背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互动适应过程中双方对违背期望的认定、解释、价值判断并据此调整自己行为达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几个方面:

第一,期望的界定,它由哪些内容组成,受何种因素影响。

第二,对期望违背的认定,何种行为会被认为是违背,以及做出认定的依据。

第三,如何对认定的违背行为进行解释,并做出对违背的相应评价,即指出违背的价值。

第四,对违背的价值判断如何影响互动中的行为调整以达到适应,即期望违背的结果。

 

期望违背理论是少数几个专门关注非语言传播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明确地说明了非语言讯息和传递过程的重要性,也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期望是如何影响谈话距离的。

 

4.意义协调理论

核心概念:交谈中的人们共同建构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同时被他们所创建的世界所塑造。

 

理论阐述:人们在交谈中通过发送和接收的信息共同创造意义。我们在创造社会世界时,运用各种规则去构建和协调意义,而规则指导着人们之间的交流。意义协调理论聚焦于个体及其身处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等级结构,人们得以组织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无数信息之中的意义。

 

该理论有三个前提假设:

(1)人类生活在传播之中;

(2)人类共同创造社会实在;

(3)信息交流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

意义协调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自我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解释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讯息,是少数几个明确地以传播为基础的理论之一,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5.失语群体理论

出处:1968年,剑桥大学伊丽莎白女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阿登勒和雪莉把女性表述为“失声的群体”。

 

观点:在社会等级中居于顶端的群体决定着文化的传播系统,社会中的无权群体,如女性、贫穷者和有色人种,必须学会在统治群体创造的传播系统中行动。失语群体的不擅表达是由统治群体的语言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直接产生于统治群体的世界观和经验。对于失语群体来说,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转换他们的世界观,把它们与统治群体的经验进行比较。因此,失语群体的表达是间接的和不连贯的。

 

该理论有三个前提假设:

(1)女性对世界的感知与男性不同,因为基于劳动分工,女性的经验和活动与男性存在差异。

(2)因为男性的政治统治,男性的感知系统居统治地位,妨碍了女性自由地表达她们感知世界的模式。

(3)为了参与社会活动,女性必须把她们的感知模式转换成男性接受的表达方式。

 

6.依附理论

起源:20世纪60年代,依附理论用以阐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原因,在拉丁美洲等地区应运而生。

 

观点:依附理论视野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的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作为对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经济依附的表现与结果,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传播技术的依附、发展资金的依附、传播制度的依附、传播内容的依附、广告的依附。

 

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现象所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后果是严重的。20世纪50年代“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等思潮的出现正是基于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文化依附关系的思考。在依附理论视野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媒介依附是两者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同时,媒介依附还将会加深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依附关系。

 

依附理论的重要性正在于其正确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不发达状况应负的责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本国大众传播事业过程中必须要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依赖的必由之路。

 

但是,依附理论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依附理论在批判现代化理论“媒介帝国主义倾向”的同时,未能对一种社会内部媒介发展之路指出实践路径,而且,正如英国学者汤林森所批评的那样,对国际媒介关系的关注在很多时候被政治化了。 

 

7.适应结构化理论

出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适应结构化理论。

 

定义:它描述了社会机构如何通过使用社会规则实现其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及变迁。

 

适应结构化理论有三个前提假设:

(1)群体和组织通过使用规则和资源实现生产和再生产;

(2)传播规则既是互动的中介,也是互动的结果;

(3)通过向我们提供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的信息,权力结构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并且指导决策过程。

 

群体和组织创造结构,结构可以理解为组织的规则和资源。这些结构反过来又赋社会系统一定的秩序。群体和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其成员能够适应和运用其结构。

 

规则由群体建立,目的是指导成员的行为。规则不仅为成员提供有关群体身份的期待,群体成员通过随后的互动还能够维持或改变组织本身。

 

作为一个理论框架,适应结构化理论有助于我们研究规则和资源在群体决策和组织传播中的影响,它还有助于描述这些规则如何通过互动被改变或肯定。

 

 

 

新传 新传考研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