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考研,四川考研培训机构

  • 考研辅导杰出品牌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新传考研实务实用的30个名词解释

2022-10-22 20:45:00

现在新传专业考研,有的学校不仅要考实务,而且还考名词解释。因此,对于重点名词解释的掌握非常有必要!学姐给大家总结了30个高频易考的名词,基本都来自各大高校的真题,记得点赞收藏慢慢看~

 

一、新闻采访类

1.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性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2.再生型新闻线索

再生型新闻线索指对一些在“第一时间”没有报道的新闻事件,记者可以从经过社会传播的“社会信息”中挖掘的新闻线索。其来源主要包括新闻媒介、广告信息以及受众反馈等。再生型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选择性强,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充分、认真的挖掘和分析,同时也相对节省了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人力、物力成本。再生型新闻线索的来源主要是新闻媒介、广告信息以及受众的反馈。

 

3.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反过来又统率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因此,新闻主题又可称之为采访写作的“统兵之帅”。

 

4.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眼、新闻鼻或新闻嗅觉。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认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

(4)要认真思索;

(5)要反复练习,不断实践;

(6)要有高度的政治热情。

 

5.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新闻价值主要包含五要素:

(1)重要性: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是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

(2)显著性:指新闻人物或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征。

(3)时新性:确定新闻事实最起码的特征。时间性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才有的新闻价值。即新闻发生与发表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新鲜性指题材的新鲜性,新闻事实应是人们未知、应知、欲知的或者是事物非常态的变动。

(4)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

(5)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6.非事件性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是以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实际问题为评论由头的选题类型。评论的是工作中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或问题。它们虽未经记者直接进行报道,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为受众所广泛关注,因此也是评论者的重要选题内容。这种评论选题在时效性上不如以具体新闻事件为对象的评论,但它的生命力可能更强。这些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往往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对于非事件性选题,评论者少了记者的第一次判断做依托。因此需要认真地对现象、趋势、倾向加以分析,以决定哪些是具有重要评论价值的内容。

 

7.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以遵循新闻规律为前提,通过亲身体验,从新闻的视角出发记录某一事件或过程、现象从而揭示事件真相和本质的新闻采写样式。它是记者身至、心至和情至的过程,是最大限度逼近新闻真实的过程,也是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带入角色、带入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式采访的新闻作品会对受众的心智产生多维度的深刻影响,从而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对新闻主旨的认同。

 

8.现场观察

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简言之,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记者只有在现场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在新闻采访中进行现场观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能够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能够增强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现场感。

(3)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现场观察能够使得被采访者的形象更具鲜活属性。

 

9.开放式和闭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方式比较宽松,不唐突,也较为得体。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情感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10.钓鱼式采访

“钓鱼采访”是指一种记者隐蔽乃至伪装身份、目的,与利益一方站在一起,假借问答、以话套话的工作方法,有时还附带假身份证明和针孔摄像头的采访手段。在暗访分类上,“钓鱼采访”属于介入式暗访,即记者假冒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

钓鱼式采访在当下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记者事先通过情景设计,亲自或邀请熟人扮演社会弱势群体寻求路人的帮助,并在公共场合使用偷拍手段对公众道德进行测试。具有采访情境设计化、新闻主体表演化、表现手段噱头化的特征。

 

二、新闻编辑类

1.新闻专栏

“栏”是报纸编辑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有时,报纸编辑将内容相近或有某种联系的几条新闻编排在一起,在“栏”的周围再用线条加以包围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在栏上加标题就成了栏目。专栏是指媒体为了刊登某一类大致相同内容的稿件或节目而形成的拥有较为固定的名称和位置的版面和时间。新闻专栏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出现的,它以新闻信息的传播为主要内容。专栏一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专栏在报刊版面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进行单独而集中的稿件组合。

 

2.后生错误

即原稿并无错误,编辑修改后,出现错误,和原稿就有错误,经编辑修改愈加错误的情况。反之,凡编辑没有发现的原稿中的错误,我们称之为原生错误。后生错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的编辑没有看清原稿,就随意勾划,造成稿件上下脱节,张冠李戴;二是排校过程中由于稿件字迹潦草,打字打错导致没有校过来;三是在拼版、转版、扫片、晒版或卫星传版中发生的漏稿、传错照片、传错版等情况。后生错误多是因编辑具有心理倾向性、知识缺乏及粗心大意所致,其中第一种原因最值得重视,因为这种心理倾向性最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所以尤其容易造成失实后果。这就要求编辑在修改稿件时,落笔要慎重,不能当感情的俘虏。

 

3.网络变质

也称电子变版,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适应电脑网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需要,出版同印刷版有所不同的网络版。在内容上,网络版可以不受印刷版在版面上的限制,发表详尽的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生动的声音、影像服务,但变版仍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实时传播交互传播的作用。

 

4.版面语言

版面语言是表现版面思想的手段和技巧,是版面的特殊表现形式。构成现代报纸版面语言的基础是版面语言的基本材料和版面的布局结构。版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有两个方面:一是编排手段,包括字符、线条、图像、色彩等;二是版面空间,包括栏、区、版、空白等。如何运用和体现这些基本材料,就形成了版面的布局结构问题。通常是通过对比刺激的强度、利用背景进行烘托、编排富于变化、增加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法,来增强版面布局结构的表现力。

 

5.编辑方针

新闻媒介的编辑方针是根据媒介方针(如办报方针、办台方针)对新闻传播活动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定位、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媒介编辑工作必须遵守的准则。有些媒体的办报方针与编辑方针不做严格区分。报纸编辑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水准;媒介的风格特色的设定。

三、新闻写作类

1.新闻跳笔

新闻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一种特殊笔法,指在新闻写作中,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的特点:

(1)在文体结构上是多段体;

(2)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往往有较大的跳跃;

(3)表面上彼此好像没有联系的段落实际上有内在的逻辑。
新闻跳笔具有以下优势:

(1)符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3)加大新闻信息量。

 

2.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又称分析性报道,产生于20世纪20-40年代,是用充分的背景材料侧重解释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产生结果及预示发展趋势的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一般用于比较复杂的重大问题的报道。解释性报道要求:运用事实、交代情况背景并作出解释;讲清这些事实在某一背景下的意义;并作出分析,分析要有根据,包括记者的观察、引语、轶事等等。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比较系统、深入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内容往往涉及重大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问题。作者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来进行澄清、解释和分析。调查性报道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早期的揭丑报道发展而来,在欧美一些国家颇为流行。
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以揭露政府官员、公司企业经理以及公共机构中管理人员的违法活动和丑闻为重要的传统揭丑式报道和调查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的新型调研式报道。

 

4.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本世纪40年代形成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也是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连续性报道、系列报道等等。同时深度报道也是实现舆论监督的一种有力形式。

 

5.编者按

又称“按语”,指编者对新闻或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针对新闻或文章观点直接发表看法、或说明原因,或交代背景,或加以判断,或补充事实,或提出建议。按语的文字一般都极为简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编者按的写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依附性、鲜明性、灵活性和简洁性。
编者按的形式不拘,可以加在文章或新闻的前面、中间或最后。加在最后的称“编后”或“编者附识”、“附记”。也有单独成章的,称为“编者的话”。我国近代中文报纸最早采用编者按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如1878年7月19日该报就在一条新闻后附加近百字的按语。1895年自《中外纪闻》起,近代报刊广泛使用“编者按”(“按”或“论曰”)。

 

6.导语

新闻导语是以简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新闻事实,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位于消息的开头段落,通常指消息的第一段落或第一句话。
导语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是消息体裁特有的;

(2)位于消息的开头;

(3)提炼新闻事实最重要的部分;

(4)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语的主要类型有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等。

 

7.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指消息本身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展开,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最前面,次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这种结构按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事实内容,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倒金字塔结构具有便于阅读、便于编排版面、便于材料组织以及突出新闻重点等优点。

 

四、新闻体裁类

1.新闻文体

新闻体裁中以文字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在长期实践中,为适应读者和传播事实的需要产生了新闻文体,并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主要特征是:题材贴近现实,多数为新鲜事实;反映准确及时;文字简洁生动,少用丽词而多用动词;篇幅多不长,不蔓不枝,布局安排有其基本结构形式,如消息通常是高潮在前。新闻文体分为两大类:(一)新闻报道,包括消息和通讯及调查报告;(二)新闻评论,小至三言两语的编者按、编后,大到洋洋几千言的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每类又可细分若干种,每种都各有各的特殊要求。

 

2.非事件新闻

不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而通过对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众多事实材料的归纳和分析,反映事物的面貌倾向或工作经验、存在问题的新闻。述评新闻、综合性新闻以及许多经验新闻都属于非事件新闻。与事件新闻相反,非事件新闻以报道面上的情况为主,虽不像事件新闻那样生动具体,但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透视力,因而对统一人们的认识、帮助读者把握全局、推动工作,具有特殊作用。非事件新闻虽不以报道事件为主,但也必须有典型事例,其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3.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征:

(1)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新闻评论的作用:

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

 

4.新闻时评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时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2)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3)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4)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5.社论

社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被称为“本台评论”。一般而言社论是针对当前及时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表明立场与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是代表同级党组织发言的,通过对重大事件或问题的评论来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工作方法,以组织、教育与争取群众。社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是其他评论文本所不能替代的。

 

6.新闻述评

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它是由新闻与评论这两种基本体裁相互糅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新闻评论文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兼有两者的优势,融新闻性与政论性为一体,显示出它在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功能。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新闻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

新闻述评的特点主要有: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7.音响评论

又称广播录音评论,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的评论形式,所以又叫音响评论。广播录音评论中的论据离不开现场音响,这些现场音响中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要真实、新鲜和典型,道理论据要正确和精辟。其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样式的主要标志;二是录音评论中的音响材料是作为论据的一部分存在的,主要起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三是为了证明和说明论点而精心选择、取舍音响材料,使之成为整个评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广播录音评论既有所有媒介评论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个性。其个性应该主要反映在口语化评论上。

 

8.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发源于20世纪前期,上个世纪60年代在《时尚先生》《滚石》等杂志上迎来繁盛时期。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具有文学性的新闻作品,又叫特稿、叙事新闻等,它以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非虚构写作混合了人的事情、学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指向对日常事件的某种专门理解,整理归类来自一个复杂世界的信息。它始于作者走进真实世界去了解某种新的东西。

 

以上就是实务中易考的30个重点名词解释啦~大家看完没记住也没关系,可以打印电子版慢慢背诵哦,有需要的同学记得在评论区留言。

 

 

新传 新传考研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